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重返1977 > 第一百四十一章 欢心
    笔趣阁 最新永久域名:www.biquge001.com ,请大家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可说来也有意思,偏偏龙口村的情况和哪儿都不一样。www.biquge001.com

    最后轮到视察他们这儿的时候,那位对任何地方都看不上眼的林shu ji,却独独对这里产生了极佳的印象。

    比如说工艺品厂。

    首先搞这行,原料不用进货啊。

    石头、木头、编织品,几乎全是取自本地的现成材料。

    何况为了以示公允,兆庆坚持年底分红同时,也要对全体村民公报账目。

    那账目上记录的可都是实际出入和支出,并且照章纳税,一点不带差的。

    所以不但查不出什么经济问题来,而且作为村办企业,敢于大额分红,主动让全体村民都能分享好处的做法,反倒让林shu ji感到一种欣慰。

    他这一代的干部,毕竟还是老百姓的儿子。

    甚至本人出身就是农民,对此触景生情是很自然的反应。

    其次呢,还得说工艺品厂所生产的旅游纪念品,商品属性好啊。

    说破大天儿去,这只是锦上添花的玩意。

    何况他们的生产和销路,触碰的又都是国营厂没有涉足的领域。

    那么不但与国家经济主体不存在什么竞争关系。

    即使今后出了问题,也根本谈不上影响到国家经济,破坏国家建设的罪名。

    那作为主管领导,也就无需承担什么过多的风险和责任。

    另外,由于工艺品的生产方面,需要技艺纯熟的工匠。

    龙口村雇请的工人里有不少都是邻村的人。

    这就又让林shu ji产生了一个龙口村领导班子觉悟不低,有胸襟、有水平的印象。

    认为他们愿意、且能够,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拉着别人共同富裕。

    还有,这行也不会产生环境污染之类的不良效果。

    这就让龙口村绝不同于别的兴办工业的村子,到处是难闻的气味、废旧垃圾和脏水。

    而是依然保持着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的样子。

    在观感上就让人觉得地杰人灵、淳朴自然,不能不好感倍增。

    但除此之外,龙口村之所以能充分获得林shu ji的青睐与欢心,最关键的还有一条。

    那就是他们不但村办企业搞得好,就连思想学习和农业生产方面也毫不放松。

    依然与其他林shu ji看过的地方拉开了显著的差距。

    这事儿说来,其实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有点无心插柳,老天故意成全的意思。

    敢情春节分红之后,兆庆为了支持村里的工作,特意给村委会拨了三千块,以补充经费。

    而作为当年的村干部,安shu ji身上具有没文化,独断专行,家族概念重这些小缺点,也是难免的。

    那么有了这笔钱,安shu ji就想在村委会里再设立个领工资的闲职,好照顾下自家的亲戚。

    可安插什么职务好呢?既不用干活,又得清闲?

    安shu ji想来想去也想不出来。

    后来还是兆庆出了个两全其美的主意。

    他建议干脆给村委会的一个旧仓库粉刷一下,再买点书籍、订几份报刊,办个图书阅览室得了。

    这样当管理员不累,每天就是打扫卫生,整理下书刊报纸的事儿。

    同时还能有点实际作用,让村干部及时了解政策的变化,让村里的年轻人增长点文化水平。

    安shu ji一琢磨,觉得一举两得,确实挺不错,很快就照办了。

    结果谁也没想到,这一遇上了县里的大检查,因势就便,反倒又成了个拿得出手的成绩。

    实际上特别巧,林shu ji下基层的时候,图书室正好刚筹备妥当。

    窗明几净,图书、桌椅、板凳、书柜,全都簇新簇新的。

    刚刷好的墙上还贴上了“学习园地”,“党员思想汇报”两个专栏,看着挺像那么回事。

    安shu ji临时又让人加摆了个“伟大领袖”的瓷像。

    这样根本没费什么事,就在林shu ji的心里得了个高分。

    因为哪个村子,上上下下眼里都关顾盯着钱呢,怎么也看不见这样的景象啊。

    是,墙壁的白粉确实还没干透,这的确有应付领导的嫌疑。

    可书籍和报刊总不能临时先抓啊?

    当时的农村有几个人乐意百~万\小!说的?路又不好走,刊物、报纸还得提前订。

    怎么说,准备这些新书和报刊,时间上是万万来不及的。

    所以林shu ji明察秋毫,参观图书阅览室的时候。

    他只简单转了一圈儿,翻了翻桌面上、书柜里的读物,就相当激动的夸上了。

    “没想到啊,这种情形下,你们还能坚持政治学习,想着提高文化水平,真是难能可贵啊。好好好……”

    但到这里,有了这三声“好”,仍旧不算得什么。

    因为与这个小小的图书阅览室相比,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上,山坡上铺开场面,火热大干的情形,那对林shu ji才是真正的惊喜。

    要知道,龙口村今年的农业生产,为了节约人力,为了把资源更多地投入到村办厂上。

    可完全是按照兆庆当初计划的的那样,在春耕前,把全村的田地收拢在一起了。

    他们不但重新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并且还是专项拨款,雇佣农工,租用农机具,采用较为科学和现代化的方式,统一来耕种的。

    这样一来,当林shu ji带队去视察农业生产现场,就看见了一片难以置信的情景。

    只见缓坡上一层层的梯田逐渐展开。

    高高山坡的最顶端,还插着一面当年“青年突击队”的旗帜。

    几十名年轻人正在集中挖石填坑,平整土地。

    他们用的是传统手工农具,锹飞镐舞,挥汗如雨。

    而与之相比,他们身后三四部由两人一起操作的耕田机,烧着柴油却效率奇高。

    “突突突”的,一会就翻完一垄田。

    这场面顿时使得林shu ji油然而生一种熟悉的亲近感。

    他可是经历过无数次这样劳动的干部,也曾因此得享荣誉。

    想当年修十三陵水库他还是“带头模范标兵”呢。

    只不过后来经过浮夸的洗礼,这样的劳动才变为了一种表演和形式。

    但眼前的情景显然不是,这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于是,他便感情涌现,忍不住感慨了一句。

    “百闻不如一见啊,没想到我还能看见这么令人鼓舞的场面。”

    跟着又问,“这些农机具我已经很少看见了,有句话叫‘包产到人,农机关门’自从包产到户,咱们老百姓就用不起这些东西了。宁可自己苦干,也不……你们……怎么会?”

    这话安shu ji可不知该如何回答,有点瞠目结舌。

    好在兆庆够水平,恰如其分地接上了话,而且一下说进了林shu ji的心里。

    “具体情况不同,当然应该区别对待。我们龙口村,地理情况复杂,平整的土地不多。分开种地,村里人既用不起机器,又用不起化肥、农药。这样每天光靠自己爬山耕田、沤肥,就得累死。”

    “早几年,我们也试了‘大包干’,可就我们而言,打出的粮食还不如过去‘人民公社’的时候多呢。显然事实证明,这个对我们不合适。那穷则思变,就又办回来了。”

    “我们现在想的是,厂子和农业都要抓。不如用办企业赚到的资金替农业垫付资金缺口,把粮食产量先提上去再说。这样就有了两条腿,只要能实现良性发展,一样是替国家做贡献,或许就能实现今后不吃返销粮的目标了。”

    “反正吧,坚持集体化道路也未必就是错,毕竟是为了共同富裕嘛,还是得看实际效果。我们办企业也是集体制,要真是跟大包干似的分到个人名下,那也就干不好了。”

    “而且说实话,我个人觉得还就是农业现代化耕种才是正确的农业发展道路。哪怕是‘大包干’呢,等农民有了钱,最后也仍然回放弃传统农具。否则我们的农业就会止步不前……”

    这番话阐述了的道理和依据,似乎为林shu ji的过去,找到了某些不容否定的意义和价值。

    让他听得眼睛一亮,立刻忙不迭的赞成起来。

    “对对对。说的太好了,集体化也不一定是错,都是为了共同富裕。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跟着为了验证这种好不容易抓住的理论支持,他又迫不及待地走向山坡上那些干活的人,询问起他们的意见来。

    “你们愿不愿意分田到户?”

    得到的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应。“不愿意!”

    林shu ji追问。

    “为什么?”

    而下面的回答就散了。

    有人说,“都是这样的破地,怎么分啊?分开种,不被累死也得饿死。还是这样,你帮我我帮你好啊。”

    又有人说,“对,就是集体好,我们种地也算工资的,村里厂子给钱。这叫企业补农业。谁也别亏了谁。”

    还有人说,“什么事分着单干都会两极分化,穷的穷,富的富,可不是shè hui zhu yi道路。”

    这一下,林shu ji真的不能不兴奋了。

    他忙转头对身边尾随而来的秘书下指示。

    “听见了吗?这是群众的呼声。快,快记下来。像这样的典型,就应该大力宣传。扶植一个能带动一片。不扶植他们扶植谁啊?”

    跟着抬头又望向了遥远的山峦,颇带情绪地感慨着。

    “好啊好啊,龙口村还真是一个龙头村。这样的村子太难得了。不贪图荣华富贵,不畏艰难险阻,还不忘互相扶助。在新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有这样的精神。”

    阳光照耀下,竟然获得了县领导如此肯定,在场的龙口村村民都忍不住鼓起掌来。

    嘹亮的掌声伴着杂乱的欢呼好不热闹。

    而且不得不说,林shu ji的表态还真不是空的,人家也是金口玉言。

    叫他“大尾巴鹰”确实是冤枉他了。

    等到回去之后,林shu ji好不耽搁,马上就让秘书写了一份名为《重现金光大道》的稿子。

    然后不但在zhèng fu内部做了专题报告,还让县内的刊物《青峰》报做了专版转载。

    内文不但详细介绍了他亲眼目睹龙口村坚持走集体化道路的成绩。

    还点名表扬了安shu ji领导下的村委会和兆庆这个厂长,介绍他们从实际出发,没有分田、分地,万众一心,大干苦干,艰苦创业,以工补农,不怕探索的事迹和经验。

    文章最后还重点加上了林shu ji的指示,“在新的形式下,必须大力宣传这样的先进典型,各级领导都应该扎扎实实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而最终龙口村因此落下的最大实惠就是,工商税按20不变,区别于其他乡镇企业。

    另外就是农村信用社还遵照上级指示,为他们主动提供为期三年的二十万元的wu di yā dài kuǎn。

    有了这笔钱,那兆庆真是可以大踏步前进,全力招工买马,扩大生产规模了。

    于是1983年反倒成了龙口村借东风,顺利大发展的一年。

    很快,他们生产能力朝着翻倍的速度迅猛增长。

    此时正好赶上了旅游旺季,利润自然也随之水涨船高。

    这样,不但安shu ji和兆庆在村里的威望猛增,说话越来越管用。

    林shu ji也成了龙口村的护身符,全村最感激、最亲近的好领导。